【太平洋家居网 上海站】认识张逸凡,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,那个Bookshelf'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个基于“A”的设计哲学的书架不尽让我产生了好奇。一个获得过德国红点至尊奖的青年设计师,他的脑袋里到底想的是什么?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。 PART1:关于Bookshelf'的“A”哲学 谈到这个我最感兴趣的书架设计,张逸凡给到我一个关键词 A(original'),关于这个单词以及书架的设计出发点,他有着如下的表述:我们把生活中的产品定义为原始A,原始产品A由于本身存在的设计缺陷,让使用者不得不做出修正B,这种修正可能是一种动作姿势;可能是一种机械结构;也有可能是平添的辅助材料。
总而言之,这种修正B是一种人为有意识对原物A做出的合理反应和改善,以辅助A更好的达到使用者的目的C,即:A+B —— C。 这种强烈的专业表达让我很清楚的明白,他是一个逻辑性思维很强的人,有着德国设计教育背景的张逸凡,很好的延续了现代设计的思维。他喜欢顾城的诗,欣赏将精巧的思维形态,通过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,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也获得精彩。
正因为如此。Bookshelf' 上的最后一本书,没有按常态去倾斜摆放和使用书档,没有按照人的下意识动作去防止书本倒落。避免了原物A的基础上去用象征“B”的书档,而直接跳入了“C”——利用书架隔板本身的弧度,让书本在放上书架后,自然而然的靠向一边,以顺其自然的姿态让书本“听话”的不在倒落。这就是Bookshelf'的简化设计,也是张逸凡“A”哲学中的核心:用减少的办法达到更好的效果。 PART2:心目中的理想生活:可以没有艺术,但不能没有生活。生活到过瘾的时候,都是艺术。 当下的张逸凡,已经在改变着自己的某些习惯:以往作息时间为“设计”服务,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“设计”大于“生活”。逐渐地,他已经把“生活”成为了自己的重心。正如他所说“我将设计视作我对生活感悟的一个载体,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如同枝叶与树根,设计的枝繁叶茂,正在于根系的吸收,所以我开始更多关注生活本身”。 对于张逸凡来说,最佳的理想生活就应该是有喜欢做的事,有良好的体力和食欲,还有能让人发笑的事,有能够排除烦恼的耐心,有分享喜悦和烦恼的人。 PART3:未来 我更愿意完成一件“产品” 谈到未来,张逸凡很明确的给出了答案:“我不会独立创作,我更愿意完成一件‘产品’,而非‘设计品’。”在他的眼里:“产品”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,配合不同的团队,有关材料,有关工程等等.最终的目标不在于标新立异,而是完成一件功能完善,并有质量保证的日用品。 设计师所处的位置会是在产品背后,在团队之中。张逸凡崇尚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,大众的,日用的,所以他会期待加入一个系统化的团队,将自己的能力融入团队中,目标是完成一件完善的产品。 转载申明: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! 推荐阅读: |
选风格填面积,马上免费预约